4月29日,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在京签署“互联网+医联体”帮扶协议,协议签署后,北京协和医院依托远程医疗平台,为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签约单位提供常态化远程会诊、病例讨论及教学培训支持,让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基层群众不出咸阳就可享受到国内顶尖医疗机构的健康服务。
“没想到不用出咸阳,就能让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给我制定治疗方案,省去了我们不少麻烦。” 近日,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患者樊先生(化名)在经过北京协和医院专家给制定的治疗方案治疗后,左侧肢体力量明显改善,言语含糊也逐渐恢复。这也得益于4月29日的那场签约。
疑难困境:当脑梗死“撞上”脑出血
63岁的樊先生,有30余年高血压史,深受脑血管疾病困扰近20年。自2010年首次突发脑梗死,到2023年、2025年又先后两次新发脑梗死,虽然多次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但效果不佳,仍遗留明显言语、记忆力及肢体功能障碍。
更棘手的是,今年9月底樊先生出现言语含糊加重、左侧肢体无力等症状,头颅 CT 与核磁检查提示右侧丘脑出血,同时伴有多发腔梗、脑内微出血及脱髓鞘改变。尽管其血压、血脂达标,药物基因检测显示常用药敏感,但卒中反复复发,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困扰。“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母亲、姐姐均患脑出血,父亲也是因脑梗死离开人世,我们想救他,但我们现有的诊疗思路有限,需更更权威的诊疗思路。”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程少强坦言道。
云端联动:协和专家精准 “把脉”
面对这一棘手病例,神经内科二病区联合医务科迅速启动远程会诊机制,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脑血管病专家搭建起 “云端桥梁”。远程会诊现场,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团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详细汇报了患者 5 次脑梗死发作及1次脑出血经历、历次治疗细节,以及化验、彩超、颅脑影像等20余项辅助检查结果。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团队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展开深度研判,确定卢先生属于典型脑小血管病,合并脑出血与反复梗死,在选择抗血小板时,需兼顾疗效与安全性。基于患者基因检测提示氯吡格雷、他汀敏感,结合既往胃溃疡病史,专家团队最终给出治疗建议:采用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剂量个体化他汀” 方案,同时强化血压动态管理与生活方式干预,并对患者存在记忆力下降等功能障碍给予康复训练指导。
疗效凸显:从“反复发作”到“症状改善”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意见,神经内科二病区为樊先生制定出下一阶段治疗方案。按照调整后的治疗方案,樊先生的病情迅速得到控制,右侧丘脑出血已基本吸收,左侧肢体明显改善,言语含糊逐渐恢复。
“看着他情况好转,我们悬着的心也就放心了,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专家的诊疗,既省心又放心。”患者家属认可道。“北京协和专家的指导意见就像一场及时雨,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治疗方向。以往面对患者如此复杂的病情,我们虽然也尽力调整治疗方案,但始终效果有限。这次按照协和专家的方案实施后,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让我们倍感安心。而且,这种远程会诊的模式,不仅让患者受益,也让基层医生学到了很多先进的诊疗理念和方法,提升了业务水平。后续我们还会继续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根据恢复进度适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身体机能。”程少强医生也受益匪浅。
此次远程会诊的成功,正是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化优质医疗资源协作的生动实践。通过打破地域限制,让基层患者无需奔波即可获得国家顶尖专家的精准指导,也为医护人员诊疗提供了新路径。
未来,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将继续深化与北京协和医院的合作,不断优化远程会诊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还会进一步扩大远程会诊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基层患者能够受益于这种高效的医疗模式,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责编:张优美 审核:妙侠 签发:吕骥)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