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咸阳市召开“打硬仗 求突破 决战决胜‘十四五’迈出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 丝路名都’更大步伐”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领域“十四五”以来攻坚突破的举措与成效,并答记者问。
市生态环境局:美丽咸阳建设迈出新步伐
标本兼治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咸阳市将大气污染防治列为“头号工程”,以创新机制为引擎,重构目标、责任、措施“三个体系”,建立书记季小结、市长月调度、分管领导周推进的强力机制,并首创大气污染防治履职“两张清单”。聚焦产业转型,推进兴化集团异地搬迁,打响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枪”;分类整治76家砖瓦、41家橡胶等企业,B级及以上环保绩效企业占比高居全省榜首。主城区供暖实现“无煤化”“水暖炕”改造惠及29.6万户;新能源商混车、渣土车占比分别达91%、84.6%,国一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清零全省领先;道路机械化清扫率95.7%,全域禁燃成效显著,除夕夜PM2.5同比改善19.8%。“十四五”以来,综合指数下降10.6%,PM2.5下降13%,重污染天数减少16天,“咸阳蓝”从愿景变为市民生活的常态。
“三水统筹”促进水环境改善。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流监管体系,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完成2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和渭河、泾河74个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筑牢饮用水安全保障防线,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以上和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加大泔河、清河生态流量保障,河湖生态空间和生态容量不断扩大。“十四五”期间,全市8条河流21个断面优良率保持在88.9%,参与国家考核的市县级水源地达标率100%,2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评估均达到优秀等次。
系统发力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稳定。坚持源头防与重点管协同,从源头守护好农产品质量、饮用水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在全省率先完成20家土壤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和周边监测。推进农用地分类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严格重点建设用地环境准入,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长庆石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项目入选100个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全国重大工程项目,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对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16户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报告编制,为640个项目、12个工业园区进行“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比对。创建1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建立绿色建筑建设开工、在建、验收、备案项目4个清单。建设9个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地热能供暖面积占全市集中供热面积的25.6%。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推动多式联运和运输结构调整。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城区796辆营运公交车全部实现新能源化。主城区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源头投放精准化、中端运输专业化、末端处置规范化”的全过程分类体系,资源化利用率86.28%,可回收利用率35.83%。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相继颁布《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条例》《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东庄水库库区周边管理条例》等5部环保领域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面推行企业“环境码”监管,实行“绿、红、黄、灰”四色分级管理,持续拓展非现场执法手段,通过政企互动、企业线上学法积分,大幅降低企业生态环境违法风险,提高守法意识,被评选为陕西2025年第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全市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135个,实现125个镇办全覆盖。聘请“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特邀观察员,推出咸阳生态环保吉祥物“秦晓娴”“秦晓阳”,环境教育基地全面升级改造,在三原县建成全市首家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公益短片《父亲的记忆》入选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优秀作品。
市水利局:紧扣水利高质量发展主线 持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十四五”以来,咸阳骨干水网渐成规模,节水成效明显提升,河湖生态焕发生机,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聚焦项目驱动,现代化水网体系加快构建。科学编制了《咸阳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咸阳市水网建设规划》《泾河干流咸阳段系统治理规划》《咸阳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等一批利长远、夯基础的重大规划。截止目前,累计落实各类水利建设资金91.69亿元,实施水利工程项目1246个,预计“十四五”末,完成投资100亿元。完成了渭滨、古渡和钓鱼台生态修复工程及亭口水库枢纽工程建设,蚂蚁沟、王家咀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泾河系统治理十大工程全力推进,彬长矿区输配水工程计划年内管网贯通;开工建设咸阳主城区引汉济渭北塬城乡供水工程、三原西郊水厂、羊毛湾水库除险加固、渭河咸阳城区段陇海铁路桥(王家庄)河道防洪疏浚工程,积极争取涉及57万亩的渭北旱塬引泾灌区项目纳入国家水利重点项目“十五五”规划。
聚焦安全底线,水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完善。始终把水旱灾害防御作为重中之重,在防洪减灾方面,持续修编完善各类防汛预案,成功应对2021年渭河“9.27”、2024年“7.23”和2022年泾河“7.19”等多轮强降雨带来的超警戒洪水,实现人员零伤亡和重大财产零损失。同时,加快防洪工程建设,修复水毁项目158处,除险加固水库12座,治理山洪沟5条。在抗旱减灾方面,密切关注旱情墒情,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科学调度水利设施,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累计争取中省水利救灾抗旱资金6541万元,改善4.46万亩基本农田的抗旱灌溉问题。此外,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建成维护山洪灾害监测站点和河道视频监控系统78处,实现了水情、雨情、旱情的实时监测预警。
聚焦兴水利民,城乡供水保障提质增效。在农村供水方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和“3+1”标准化建管模式,完成小型农村供水标准化改造136处,受益人口120万,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100%、自来水普及率99%,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由“十三五”末的45.9%提高到63.6%,位于全省前列,基本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无死角。在城市供水方面,围绕水安全供应,印发实施《咸阳市城区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加快城市供水水源、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和老化管网更新改造,开展常态化水质抽检,城区供水管理效能稳步提升。
聚焦“四水四定”,水资源利用更趋优化。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全市用水计划实现全覆盖,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4.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1.2%,泾阳县成功退出超载区,秦都、渭城、兴平超载区大幅缩减。修订印发《咸阳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咸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积极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宣传,12个县(市)区达到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全覆盖。加快灌区节水改造,相继实施7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羊毛湾灌区被评为省级节水型灌区。
聚焦人水和谐,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强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编制8条市级河流“一河(湖)一策”方案,巡查河道7.12万公里,综合治理河长17.84公里;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整治,深入开展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实现问题动态清零。持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46.66平方公里,实现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搭建冶峪河、三水河等重点河流生态流量监测平台,加大多水源联合调度、生态补水力度,保障生态基流。
聚焦改革创新,依法治水水平不断提升。深化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完成10个县市区、11个大中型灌区水价改革验收。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梳理编制权责清单9大类243项,动态调整权责清单246项。牵头完成《咸阳市东庄水库周边管理条例》立法,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加强水利执法和行业监管,建立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的现代化治水体系。
市农业农村局:稳住农业基本盘 培育新质生产力
今年以来,咸阳农业农村系统聚焦“两持续、四着力、两强化”重点任务,补短板、守底线、促振兴,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迈出新步伐。
持续抓好粮食生产。为积极应对旱情,全面落实农业抗旱三级应急响应机制,安排抗旱资金4684.26万元,全力抓好抗旱保粮工作。全市夏粮播种面积297.10万亩,增幅0.32%,居全省第二,占全省18.5%;总产量89.72万吨,减少3.64%,居全省第二,占全省19.8%;单产301.97公斤/亩,位居全省第三,减少3.94%,比全省平均水平282.45公斤高出19.5公斤。针对旱情导致夏粮减产的实际,多措并举落实“以秋补夏”各项措施,以3个整建制推进县、9个“吨粮镇”、60个“吨粮村”创建为依托,以23.64万亩“三主融合”示范田为抓手,以点带面全力推广秋粮高产集成技术168万亩以上,秋粮面积较上年增加12.55万亩,进一步筑牢了全年粮食减损增产的基础。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创新推行风险摸排“网格化”、监测预警“信息化”等“五化”工作制度,实现对90.4万农户监测全覆盖。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精准认定监测对象近万户,帮扶政策100%落实到位,超七成监测户已稳定消除返贫风险。就业帮扶精准发力,全市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22.08万人,公益岗位安置近1.3万人,发放跨省务工交通补助364.85万元,脱贫小额信贷资金投放超9472万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着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咸阳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步伐铿锵。苹果产业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大行动,新建高标准果园3.81万亩,高接换优1.73万亩,推广国育新品种27万亩以上,建成省级高质高效示范园35个,“咸阳马栏红”品牌价值有望突破百亿大关。设施蔬菜大力推广“三改一提”模式,面积产量稳中有升。畜牧业生产总体平稳,生猪、家禽存栏显著增长。产业融合深度推进,新增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总数达217家。泾阳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咸阳市“零突破”;乾县大杨镇、旬邑土桥镇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3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入选省级名录,乡村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四有”原则扎实推进和美乡村示范建设。2023年度43个省级示范村已成功授牌并获得4300万元奖补,2024年度73个示范村省级验收在即。农村“厕所革命”坚持质量优先,新改建户厕8858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9.11%。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夏收综合利用率达98.07%,机械化还田超90%,为守护“咸阳蓝”贡献了农业力量。
大力实施富民强村行动。大力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百村提升行动”,投入财政衔接资金5600万元,精准支持80个相对薄弱村培育内生动力。组织实施特色产业链发展等项目248个,“陕农经”平台管理集体固定资产超147亿元,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6亿元。多措并举促农增收,全市农村居民稳定就业超80万人,各类产业富民项目覆盖农户200万人以上。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27元,增长6.5%,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农民腰包越来越鼓,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咸阳融媒全媒体记者 高启红)
(责编:张优美 审核:韩芳 签发:吕骥)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