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回到浪浪山”,道出了无数在外务工游子的心声。对格外恋家的陕西人来说,这“浪浪山”更是心中最想扎根的故土。只是,回去的路该如何走?家乡是否有适配的岗位?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的刘浪浪,已经用回归“浪浪山”的经历给出了答案。当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对接人才回流需求,当本土特色产业与现代经济模式有机融合,“回得去的故乡”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
在人口迁移常态化的当下,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构建能吸引并留住人才的政策生态——既要打通返乡就业的绿色通道,更要在产业培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织密服务网络。刘浪浪曾辗转广东、海南等地做电焊工,返乡后转投农业生产,却因“半路出家”面临技术难题。恰逢河庄坪镇政府引入蚯蚓种,推广蚯蚓肥种植技术,还配套了专家指导服务。他抓住这一机会潜心钻研,在不断学习琢磨与专家指导下,最终掌握了蚯蚓肥种植技术。通过蚯蚓肥为土壤补充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改善土壤结构、提升肥力,刘浪浪种出的小番茄凭着过硬品质,成了大家争相抢购的热门货,口碑人气双丰收。
近年来,河庄坪镇积极引导大学生与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为返乡者搭建起适宜创业的生态环境。镇政府联合企业成立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联盟,通过整合市场、技术、资金等资源,构建起“推广+服务”的机制。刘浪浪是联盟首批加入的农户,他借力平台优势,线上依托新媒体主动宣传,线下组织试吃体验活动吸引消费者。在政企协同推动下,他种的小番茄名气渐起,往往一成熟就被抢购一空。如今的刘浪浪已是区域内小有名气的“网红农户”,他种植的蔬菜瓜果更实现了“产即销”的良性循环。
走出浪浪山,需要一个人的勇气;走回浪浪山,则需要一群人的合力。返乡之路的畅通,离不开人才回流新生态的构建——既要有政策托底的支撑,更需返乡青年敢闯敢拼的劲头与不懈奋斗的担当。浪浪山为归乡者提供沃土般的孵化环境,而返乡人才带着专业优势扎根乡土,又能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活力。这种双向奔赴的双赢,正是现代乡村振兴应当追求的美好图景。
(咸阳融媒全媒体记者 侯嘉乐)
(责编:高敏 审核:妙侠 签发:吕骥)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