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首例!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成功实施人工心脏植入术,为终末期心衰患者重启“心”生

2025年07月08日 19:47:51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近日,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室里,一场与死神的“心”跳博弈圆满落幕——该院成功完成咸阳市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为一名被终末期心力衰竭折磨多年的患者重燃生命希望。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咸阳市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更标志着当地心衰治疗迈入“精准救助”新阶段。

被疾病困住的“生命倒计时”

53岁的李先生(化名)是这场手术的主角。4年前,他被确诊为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扩大明显,此后心衰反复发作,每年需住院2-3次,跑遍了陕西多家三甲医院治疗,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病情已达到终末心衰了。2025年5月,李先生因急性心衰再次入院,尽管接受了规范的抗心衰药物治疗,病情仍持续恶化:超声检查显示,其左心功能仅为正常人的1/5,已发展为终末期全心衰竭。

“走几步就喘得不行,夜里根本躺不平,只能坐着睡。”王先生的女儿回忆,“医生说,心脏移植供体短缺,他的体重和身体状况又不符合移植条件,传统治疗已经‘山穷水尽’。”此时,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外科团队提出:“人工心脏植入或许是最后的希望。”

地市级医院挑战“生命引擎”植入

人工心脏植入术被称为“心衰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对手术团队的技术、设备及围术期管理要求极高。作为陕西地市级医院中首个“吃螃蟹”的团队,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底气,源自15年积累的1800余例心外科手术经验(2024年手术成功率达98.45%),以及“硬件+软件”的双重支撑——科室配备进口体外循环机、高精度监护设备等国际一流器械,更拥有一支由31名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含4名高级职称医师),其中,主刀医生武小刚副主任医师尤为关键。


作为拥有18年心血管外科临床经验的专家,武小刚曾赴德国北威州HDZ心脏中心、北京阜外医院进修,累计参与3000余例心血管手术,擅长瓣膜成形/置换、冠脉搭桥等复杂手术。针对王先生的病情,团队联合心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肾内科、消化科、呼吸内科等多专业开展多学科讨论,依托患者心脏的3D模型反复模拟手术路径,精准规划人工心脏的放置位置、血管吻合角度等细节,最终制定了左心室辅助人工心脏植入方案。

5小时“心”跳接力:从精密操作到生命重启

2025年6月15日,手术正式启动。手术室里,武小刚团队屏气凝神——他们需要将一枚鸭蛋大小的国产磁悬浮人工心脏,与王先生脆弱的心脏及血管完美连接。

“既要确保人工心脏的稳定性,又要平衡机械心与自体心脏的血流关系,抗凝方案的调整更是容不得半点误差。”武小刚介绍:术中,通过食道超声精准定位泵头嵌入心尖的方向,人工血管精准吻合于升主动脉。历经2小时精细操作,人工心脏顺利启动,规律的“机械心跳”声在监护仪上响起——这颗“生命引擎”开始以每分钟3-5升的血流量,为李先生全身输送足量的血液及氧气。

全周期照护:从手术室到“新生之路”

术后,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正式启动:由心外科、康复科、营养科组成的MDT团队24小时动态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抗凝药物剂量;护理团队定制“阶梯式康复计划”,从术后卧床呼吸训练到逐步坐起、下床行走;更有专人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人工心脏设备的日常维护、紧急情况处理。

术后第14天,王先生已能在病房内缓慢行走,脸上重新泛起血色:“现在能好好看看窗外的树,能和女儿说说话,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技术突破背后的“地市级力量”

此次手术的成功,是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科室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常规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矫治、瓣膜置换、冠脉搭桥、大血管手术等,其中瓣膜置换合并冠脉搭桥术死亡率小于2%,主动脉夹层手术死亡率小于5%,技术水平在地市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此外,科室与西京医院、阜外医院等国内顶尖机构建立长期协作,聘请杨光、高歌等专家担任顾问,持续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能做’,更是‘做好’。”武小刚表示,此次人工心脏植入术的成功,为陕西地市级医院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终末期心衰救治路径。未来,团队将进一步优化“术前评估-手术实施-术后康复”全流程管理模式,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获得“心”希望。

(来源: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责编:张优美    审核:韩芳    签发:吕骥)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