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急促的警笛声划破了县城的宁静。
41岁的曹女士(化名),在与家人发生激烈争执后,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吞服了约200毫升剧毒农药“敌敌畏”。
由于服用农药量巨大,当地救治能力已达极限,转院是唯一希望。当急救车抵达县医院时,她已陷入深度昏迷,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血压测不出,血氧饱和度低至44%,心脏功能严重受损(EF值仅29%)。大剂量的升压药物仿佛投入无底深渊,难以阻挡循环崩溃的脚步。就在办理手续的间隙,曹女士病情骤然恶化,心率、血压断崖式下跌,导致休克,这也让转院之路凶险异常。
接到求救信号,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ECMO团队携带着“人工心肺”设备火速驰援。评估病情后,医务人员决定为患者建立体外生命支持的通道。
休克导致曹女士的血管严重塌陷,穿刺导丝两次滑脱。“换微穿刺针,角度再偏15度!”每一次尝试都顶着巨大的压力,血管痉挛带来的阻力仿佛在对抗着死神的拉扯。
终于,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入了离心泵,膜肺氧合器亮起了象征氧合的樱桃红——生命的体外循环艰难地建立起来了。
200公里的转院之路,无异于在刀尖上行走。承载着ECMO设备的救护车空间局促,每一个颠簸都可能让维系生命的管路移位、脱出或形成致命血栓。电源供应单一、设备固定困难、持续出血风险……每一项都是严峻挑战,医护人员严密监测着患者瞬息万变的生命体征。这是一场对精密管理、团队协作和应急能力的极限考验。当救护车最终驶入咸阳一院的急救通道,希望的曙光穿透了阴霾,但战斗远未结束。
入院后,一场围绕“生命重建”的多学科战役全面打响,核心目标清晰而艰巨。
解毒攻坚:足量碘解磷定精准拮抗毒素;阿托品和长托宁持续滴定,力求达到并维持关键的“阿托品化”状态。
清除余毒:床旁血液灌流联合血液净化,如同高效的“血液清道夫”,持续清除循环中的致命毒素。
脏器守护:针对应激性心肌病(心脏EF值极低)、严重消化道出血和脑缺氧损伤等致命并发症,制定综合治疗方案。ECMO提供了核心的生命支持,维持着循环和氧供。
抗凝与止血的平衡
重症团队在抗凝与止血的刀锋上精准行走——既要保证每分钟3200ml的体外循环流量畅通无阻,又要控制消化道出血;既要严防管路内血栓形成导致二次栓塞灾难,又要应用亚低温技术保护濒危的脑细胞。
在ECMO的强大托底和多学科团队的精密协作下,生命的顽强开始显现:
第2天: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开始下调,心脏负担初现减轻迹象。
第3天:血管活性药物成功撤除,循环系统展现自主维持能力。
第4天:心脏超声传来捷报——EF值从入院的29%显著回升至49%!心功能明显改善。ECMO流量得以安全下调至1.6L/min。经过严格评估,达到撤机指征,运行了4天的ECMO被安全撤除。
第7天:呼吸功能显著恢复,氧合指数突破200mmHg。镇静镇痛药物减停后,曹女士能遵嘱做出动作指令。自主呼吸试验(SBT)成功,顺利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的重掌,标志着大脑功能的重大复苏。
第14天: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进入系统性康复阶段。
脱离生命危险只是第一步。剧毒农药对神经肌肉的损伤,导致曹女士出现严重的中毒性肌无力,连抬手都异常困难。康复团队为她量身定制了方案:呼吸功能训练、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锻炼、神经肌肉电刺激……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凝聚着汗水与坚持。
身体的康复伴随着难以言说的心理重负。争吵的阴影、濒死的体验、对未来的迷茫,如同无形的枷锁。医护人员敏锐地察觉到这点, 在查房和康复间隙,温和的疏导与倾听成为另一剂良药。终于,在家人的搀扶下,曹女士迈出了新生后的第一步。经过全院多学科团队24个日夜的鏖战与守护,曹女士最终战胜死神,好转出院。
近日,曹女士的丈夫带着一面锦旗来到医院,锦旗上“生死时速中抢回希望,细微关怀里尽显真情”的金字,是对ECMO团队精尖技术和高效协作的最高赞誉,更是对医护人员在绝境中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的致敬。
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激烈冲突,如同一个刺耳的警钟。它不仅仅彰显了现代医学在创造生命奇迹上的伟力,更迫使我们直面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褶皱下的危机——情绪管理的失效、心理支持的缺位等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生命关怀,始于风暴来临前的倾听、理解与援手。
(来源: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责编:高敏 审核:蜀秦 签发:吕骥)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