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多彩乡村,激发新创造

2018年12月16日 11:06:29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改革开放40年 风劲扬帆再出发② 回望改革开放40年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我们不难发现,农民是改革最直接的破冰者,他们改变生存状况的强烈诉求是改革最直接的动力。党的十九大之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三秦大地上勤劳的农民,已经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里开始了新创造。

记者 谭磊 实习生 严小慧

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40年间,不仅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农业农村制度改革,还有带动乡村致富的乡镇企业、勇于在市场中探索的农民企业家……农民为改革开放作出的贡献,不单是作为劳动力和消费群体,更重要的是他们散发着泥土芬芳气息的创造和探索,为中国这艘航船不断向前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从土地托管到“三变”改革

见证者:薛拓,全国十佳农民。这位“种粮管家”创建的土地托管经营模式,在2017年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现在,他又开始着手依托“三变”改革的规模化粮食生产新探索。

“我就是和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12月5日,薛拓对记者说起这番话时,脸上满是自信、自豪的神情。

这个农民可不一般。他不仅是一位高级农艺师,而且多次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称号,是全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楷模。

说起粮食种植头头是道的薛拓,当初可不想种粮食。“劳动强度太大,收入也不好。”他说。

1982年,农村改革刚起步,薛拓就尝试种植经济作物。看到城里人买花,他就把自家二分自留地里的麦子铲掉,种了月季。卖了4000多元的月季苗,让薛拓和农业结了缘。

“只要是地上能长出来的,我基本上种了个遍。”薛拓说。他可是边干边学边琢磨,不仅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培训、到西北大学进修,还在村子里办起了生物技术研究所。

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农忙季节严重缺乏劳动力,种田成本不断攀升。2006年,薛拓发现了这个问题,也产生了土地代管的想法。

从最初为农户提供良种、肥料,提供农机作业,再到提供全过程服务。2008年,在省农业厅以及长安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薛拓成立了陕西长丰现代农业托管公司。“现在国内外好多人来学习。”薛拓说,“这些年在长安区累计托管粮田2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在粮食规模化种植道路上探索的薛拓,有了新的机遇。2017年,长安区引镇街道胡家寨村通过“三变”改革,成立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在粮食规模化种植上与薛拓一拍即合,并在2018年开始了合作。

胡家寨村用土地入股,长丰公司用种子、肥料和全过程农机作业服务入股,所得收益按股份分红,合作社提取10%的发展基金后同农户按入股土地面积结算,从而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村民、合作社和公司三方共赢。

“在胡家寨能做的,其他地方‘三变’改革以后也能做。我还要想更多的办法发展绿色优质高效粮食生产。”薛拓说。

12月9日,薛拓(左二)正在和检修员一起对植保无人机进行日常检修。

从吃救济粮到搞起乡村游

见证者:闫志雄,全国植树造林先进个人。亲历了黄土高原20年退耕还林的他,和乡亲们一起,正在用辛勤的汗水,让由“黄”变“绿”的南沟村成为陕北乡村游的新名片。

12月的陕北已是天寒地冻,闫志雄心里却热得像捂着一团火。他告诉记者:“搞旅游要趁热打铁,村里打算靠着400多亩水面开发滑冰项目。”

说起自己的新身份——吴起县秦风水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当过2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闫志雄有时候还感到恍惚。“20年前都要吃救济粮呢!怎么想到村集体能办这样的企业?穷山沟能搞旅游?”

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吴起县,20多年前却是一刮“大黄风”就是好几天,一下雨就是落泥水。陕北“信天游”中“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是当时吴起县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没有柴烧,没有收成,农民真苦。村里人到了50多岁就浑身是病。”闫志雄感慨道,“这40年有两个完全想不到,一个是农村的面貌有这么大的变化,一个是农民的生活有这么大的改变。”

1998年下半年,吴起县开始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南沟村也开始发生持续而深刻的改变。闫志雄正是亲历者之一。

2000年以后,南沟村悄然变绿。掌握了植树造林技术的村民,还经常被邀请到周边县市植树,于是,村里乘势办起了造林公司。“种玉米、种土豆,一亩地也就收入1000元左右。而春季两个月、秋季两个月种树,一个人就能轻松挣2万元左右。”闫志雄说。

2005年之后,在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了、生活宽裕了的南沟村人也行动起来。闫志雄说:“村里人当时想的‘窑里净化、院里硬化、道路绿化,人有厕所、猪有圈’早都实现了。”近日,南沟村还被评为2018年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今的南沟村人开始琢磨怎么把披上“绿地毯”的黄土沟变成“金饭碗”。今年上半年,有山有水的南沟村成立了旅游公司,村民入股,经营起了乡村游。

“9月、10月就来了3万多人,公司收入就有70多万元,这还不算村里人的农家乐和门市收入。”闫志雄说:“绿水青山真是咱们的金山银山,明年更要大做文章!”

大荔县朝邑镇平罗村日光温室示范园。(4月25日拍摄)

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

见证者:刘和兴,全省致富带头先进个人。1981年,年仅15岁的他离开贫瘠的山村时,曾有一去不返的念头。彼时的他不曾想到,自己会在30年后,回到家乡创办农业园区,带着乡亲们开创一番事业。

“出去打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10元钱。”刘和兴说。

刘和兴的老家天宝村是20世纪80年代初白河县最穷的一个村。他说的“10元钱”,是自己1980年前后想买一套木工工具的贷款。“人家说天宝村穷得只长茅草,贷不出钱来。”刘和兴说,“我就下决心出去打工了。”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极为迫切。这给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改变生存状态的机会。198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农民自带口粮到城镇务工经商,1986年国家允许国有企业招收农村劳动力。1989年出现的“民工潮”,就给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刘和兴是最早外出打工的农民之一。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坐40人的火车车厢能挤进去100多人。”

从单打独斗,到三两人一起打工,再到带大批人外出务工,直至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刘和兴的经历也记录了白河这样的劳务输出大县劳务经济的发展轨迹。目前,白河县有6万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劳务经济是当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刘和兴也是最早回乡创业的人之一。“出去打工的人常年夫妻分居,无法照顾老人孩子。”刘和兴说,“2010年以后,就想着回家乡能不能做一些事。县里的诚心和政策让我下了决心。”2010年,已经开始发力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陕西省招商力度不断加大,白河县自然不例外。规模两倍于三峡库区移民的陕南移民工程于2011年启动。事实上,在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给予农民工返乡创业更大支持。

2011年,刘和兴和几个一起外出打工的同伴在天宝村流转土地6000亩,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把山上的群众搬迁到山下建设生态社区。

刘和兴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种植苗木花卉1500余亩、油葵等特色种植业1000余亩,养殖生猪5000头、乌鸡4万羽,还被评为3A级景区。并且有200多名农民在园区当上了产业工人。

刘和兴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我们正在探索用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走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子。”他说。

咸阳市礼泉县西张堡镇白村新型农村社区是陕西省新一轮新农村改革试验点。(4月19日拍摄) 记者 刘强摄

手记

再出发,田野更充满希望 谭磊

改革开放40年,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三秦儿女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在解放思想中锐意进取,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陕西农业农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粮食总产连创新高,畜禽养殖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喜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焕发出了新气象。如今,陕西的苹果、猕猴桃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1/7和1/3,设施蔬菜规模位居西北首位。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增长75.6倍,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8.02%降为7.54%。但陕西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发展没有终点,实践没有终结。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总抓手。同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方向已经指明,蓝图已经绘就。在改革开放再出发之际,我们如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新突破?

再出发,我们要牢记,故步自封没有出路。正如40年来,是“大包干”、发展乡镇企业、放开进城务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伟大的改革实践,推动农业农村实现了巨大的发展。我们今天要推进精准脱贫,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均衡、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必须坚定信心、凝聚共识,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有利于做好“三农”工作的思路和经验。

再出发,我们要牢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建设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农村,必须用实际行动挣脱种种阻碍前进的束缚。只有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统筹谋划,整合力量,完善保障机制,加强人才建设,才能科学推进包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治理体系,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各项工作,从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再出发,我们有着光明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

西部网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