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中学大门口
《看咸阳》讯:咸阳市渭城区民生路原国棉八厂生产区,一座现代化的学校拔地而起,一栋栋赤红色建筑庄重典雅,几道充满现代感的连廊把一座座单体建筑有序连接,散发着非凡的“气质”。这里,就是即将落成的咸阳渭城中学新校区,即将到来的九月,渭城中学的师生们将在这里挥洒青春,放飞梦想,开启他们全新的校园生活。兴一方城邦,安万千学子。陕建六建人经过700多个日夜兼程,将把这个倾注心血、精雕细琢的“作品”如期交给全体师生。项目鸟瞰
以我之手,必筑精品
渭城中学迁址新建项目是咸阳市重点工程,也是渭城区实施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在渭城中学新校区的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安装体育馆外立面的陶板幕墙,操场上,工人正在对已铺设完成的人工草坪及旁边道路进行局部修补,九个单体工程的内装修基本完成,整体工程已经进入扫尾阶段。
教学楼连廊
宿舍楼及餐厅
科技楼
校园一景
“107亩土地,每一寸土地都进行了施工或改造。”项目经理武朋军介绍,项目占地107亩,因在原国棉八厂的生产区建设,除了新建建筑之外,还涉及旧楼改造等问题,新建7个单体建筑、改造2个单体建筑,项目体量不言而喻。每个单体均有不同的构造和施工特点,材料使用及施工工艺多且杂,技术难点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在整个项目中应用新技术八大项34小项。面对困难,六建人秉承的“弘扬建筑文明,赋能美好生活”的使命,在施工前期对设计一遍遍的研讨,如同精雕细琢一件件“传世珍品”一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了兑现“以我之手,必筑精品”的社会承诺。
特别值得一提是,在体育馆单体项目中,体外预应力、屈曲约束支撑、空心楼板、抗浮锚杆、陶板幕墙等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均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少见的施工方法。二层、四层采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为全国首例体外预应力工程。
A4教学楼
连廊通道
运动场
艺术中心楼是由原国棉八厂筒捻色织车间厂房改造而成,校史馆为原国棉八厂打包车间,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可谓“文物级”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原有资料缺失,建设的难度不但在于对原有地基及建筑结构强度的检测,原有结构裂缝的处理,而且在做局部拆除施工中,还得考虑对历史印记的保全,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做到粗中有细,稳中求进。
建设中的多功能体育馆
校史馆
本着为莘莘学子营造舒适、健康的空间为初心,从人与自然的本原出发,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建筑,整个项目围绕绿色建筑的标准建设,从设计到建造全过程,汇集了建设者们的匠心智慧,采用多种先进的绿色建造技术,为咸阳打造了崭新的人文标杆。其中A4教学楼作为西北首个三星绿色建筑,隔热膜材料、真空保温板、铝合金断热型材被动门窗等环保材料及环保工艺的应用,兼顾建筑性能与人体舒适的高品质,成为节能减排、降噪隔音的先行者。
学术报告厅
楼顶绿化
装饰装修及功能展示
“项目为精装交付,为了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严格按照质量和环保设计标准采购施工。从检测报告和验收情况来看,都符合规范验收要求。地砖无辐射、腻子不含甲醛和有毒气体、使用环保涂料,用我们最大的能力把好质量关。”项目经理武朋军介绍,这也是陕建六建向来秉承的责任和担当。
新教室里参观、模拟教学
因项目地处咸阳市区繁华地段,周边学校、医院、居民楼较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六建人就坚持节能、环保的理念,在现场设置扬尘噪音环境监测仪、车载式洒水雾炮机、移动式雾炮机以及临边喷雾系统,有效做好了环境保护和治污减霾工作,大门口设置6组三联式冲洗台,对出场车辆做到 100% 冲洗,杜绝带泥出场。同时,采取措施控制噪音、粉尘、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废物分类回收利用,做到不扰民、不污染、节能环保。
建设现场大干快赶标语
真正优秀的建筑,是被注入了灵魂和诗意,是拥有生命力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是可以经久流传的。作为城市建筑的建设者,在咸阳这片热土上,以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陕建六建人用匠心和情怀,为建筑注入了灵魂和诗意,为城市刻画出不朽的风骨。
(《看咸阳》通讯员 孙建奎 曹文博 报道)
(责任编辑 胡晓语 审核签发 苏刚)